很多新入行的导购或负责人都关心:有哪些行为在导购服务过程中是被行业明确禁止或极不推荐的?这些“雷区”不仅影响顾客体验,还可能导致投诉甚至被辞退。掌握服务禁忌,是提升个人专业度和门店口碑的基本功。下文帮你一一梳理,应对实际工作更安心。
导购服务中哪些行为一定不能做?
明示或暗示虚假承诺是最容易踩雷的导购行为。无论是吸引顾客试用,还是推动成交,夸大产品效果、虚构赠品数量等行为,极易引发售后纠纷,还会让顾客产生极大的信任危机。另外,私自更改公司定价、私自收款等,也是门店服务的高压线,不仅损害企业利益,还可能直接导致辞退或法律风险。
导购与顾客沟通时应避免哪些不当言论?
导购在与顾客互动过程中,绝不可以有歧视、嘲讽或强迫性语言。例如对顾客外貌、穿着评头论足,或者用“你不买就走”“买不起别看”等言语暗示,都属于典型的服务禁忌。此外,未经顾客允许直接提及其隐私(如职业、年龄、经济状况等),也容易让客户产生反感,严重时会引发投诉。
导购过程中能否随意触碰顾客或其私人物品?
任何未经允许的肢体接触都是高风险行为,无论是帮顾客整理衣物还是演示产品,都应主动征求同意。随意拿取、移动顾客的包包、手机等私人物品,很容易造成顾客不适和误会。尤其在女性客户和青少年客户中,这类举动更易激化矛盾,严禁触碰成为行业共识。
导购工作中是否允许擅自离岗或做与工作无关的事?
在工作时,擅自离岗、玩手机、长时间闲聊都属于不专业表现。顾客随时可能需要咨询或试穿,如果导购不在,会让客户产生被忽视的感觉,直接影响购买意愿。刷短视频、追剧、打私人电话等,也会让门店形象大打折扣,是所有正规门店严令禁止的行为。
导购应如何防止侵犯顾客隐私?
导购在服务时绝不应询问不相关的个人信息,如家庭住址、收入等。收集必要信息(如会员登记)时,要明确说明用途并征得顾客同意,严禁对顾客信息进行私自记录、泄漏或用于商业推广。这样,不仅保护了客户权益,也避免了因信息泄露带来的店铺声誉危机和法律风险。
常见问题
导购在推荐产品时撒谎会有什么后果?
夸大产品效果或虚构赠品内容常常带来后患。一旦顾客发现被误导,不仅本人极有可能退货投诉,还会影响门店声誉和个人绩效考核。多数品牌对于类似行为零容忍,情节严重者甚至会被开除并追究法律责任。
如果顾客态度不好,导购可以反击或对其嘲讽吗?
无论顾客态度如何,导购都不应出口顶撞或嘲讽。行业要求服务人员耐心倾听并保持礼貌,出现敌对语言往往会升级矛盾,引发更大投诉,轻则被顾客差评,重则影响品牌口碑与个人职业发展。
导购能否利用顾客信息私下联系推销产品?
顾客资料受到严格保护,不得用于私下营销。如果导购未经允许擅自打电话、发信息骚扰顾客,属于严重违规,不仅会被投诉,还可能违反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等相关规定,牵连公司遭遇处罚。
培训新导购时,需要重点强调哪些禁忌?
防止虚假宣传、保障顾客隐私、禁止私人收款是基础培训的核心内容。此外,规范语言、避免肢体接触以及提升现场专注度,也是少犯错、快成长的关键。通过实操演练和案例分析,有助于新导购快速建立服务底线。